杨树细菌性溃疡病菌检疫鉴定方法及GB/T 40626-2021标准解析

国家标准 607
GB/T 40626-2021标准解读,深入研究了杨树细菌性溃疡病菌的检疫鉴定方法,标准解读旨在提高对该病菌的认识,确保植物健康,研究方法包括病原菌分离、鉴定和检测,为我国植物检疫提供科学依据。

杨树,作为我国不可或缺的用材林树种,遍布于各地,近年来,杨树细菌性溃疡病在我国杨树产区肆虐,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,为了有效遏制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与扩散,我国于2021年正式发布了GB/T 40626-2021《杨树细菌性溃疡病菌检疫鉴定方法》这一标准,本文将深入解读该标准,旨在为我国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的检疫鉴定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。

杨树细菌性溃疡病菌检疫鉴定方法及GB/T 40626-2021标准解析,GB/T 40626-2021标准解读,杨树细菌性溃疡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研究,产业发展,产业健康发展,2021,第1张

标准背景及意义

杨树细菌性溃疡病,由杨树溃疡病菌引发,主要侵害杨树的主干、枝条和叶片,该病害具有传播迅速、危害范围广、防治难度大等特点,为了有效控制这一病害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,积极开展相关研究,GB/T 40626-2021标准的发布,旨在规范杨树细菌性溃疡病菌的检疫鉴定工作,提高检疫鉴定效率,为我国杨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
适用范围

GB/T 40626-2021标准适用于杨树细菌性溃疡病菌的检疫鉴定,包括病原菌的分离、培养、形态特征观察、致病性测定等。

病原菌分离与培养

  1. 分离方法:采用组分离法、土壤分离法、病叶分离法等,选取新鲜病组或病叶,进行表面消毒后,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。
  2. 培养条件: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接种于PDA培养基上,置于28℃恒温培养箱中培养,观察菌落特征。

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

  1. 菌落特征:杨树细菌性溃疡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形成圆形、边缘整齐、表面光滑、湿润、乳白色至灰白色的菌落。
  2. 显微镜观察:将病原菌制成临时玻片,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、菌丝特征等。

致病性测定

  1. 接种方法: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接种于健康杨树幼苗上,观察病斑出现情况。
  2. 观察指标:接种后,观察杨树幼苗是否出现病斑,病斑形态、、颜色等。

标准实施与注意事项

标准实施

  1. 加强培训:对检疫鉴定人员进行GB/T 40626-2021标准的培训,提高其业务水平。
  2. 完善检疫鉴定体:建立健全杨树细菌性溃疡病菌检疫鉴定体,提高检疫鉴定效率。

注意事项

  1. 严格按照标准操作:确保检疫鉴定结果的准确性。
  2.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:防止病原菌扩散。
  3. 加强合作: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,提高我国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检疫鉴定水平。

GB/T 40626-2021《杨树细菌性溃疡病菌检疫鉴定方法》标准的发布,为我国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的检疫鉴定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,通过加强标准实施和培训,提高检疫鉴定水平,有助于我国杨树产业的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