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
《DB34/T 1228-2010 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解析与应用》是一份关于沿淮地区麦茬籼稻旱旱管技术的标准文件,该文件详细解析了该技术的原理、操作方法及推广应用,旨在提高籼稻产量和降低灌溉成本,适用于沿淮地区农业生产。
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,农业生产技术日新月异,在此背景下,DB34/T 1228-2010《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》作为一项关键农业技术标准,对于提升沿淮地区籼稻产量、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,本文将对该技术标准进行深入剖析,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。
图1:DB34/T 1228-2010 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解析与应用
DB34/T 1228-2010 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概述
DB34/T 1228-2010《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》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、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联合编制的地方标准,该标准明确了沿淮地区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的技术规范、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,旨在提升籼稻产量,降低生产成本,保护生态环境。
技术要点解析
选用适宜品种
沿淮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籼稻种植,但品种选择至关重要,根据DB34/T 1228-2010标准,应选择适应旱旱管栽培的籼稻品种,如中籼、早籼等。
播种时间与密度
沿淮地区麦茬籼稻旱旱管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,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,一般每亩播种量控制在1.5-2公斤。
播种方法
采用机械播种,确保播种均匀、深度一致,播种后及时覆盖细土,以防土壤水分蒸发。
水肥管理
旱旱管栽培方式下,水分管理尤为重要,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需求,适时适量灌溉,施肥以有机肥为主,配合适量氮、磷、钾肥,满足作物生长需求。
病虫害防治
沿淮地区籼稻易受病虫害侵袭,应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,采用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、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,降低农药使用量,保护生态环境。
收获与储藏
成熟后及时收获,确保稻谷品质,收获后,进行晾晒、脱粒、精选等工序,提高稻谷品质,储藏时,注意防潮、防霉变,确保稻谷安全。
技术应用与效果
提高产量
采用DB34/T 1228-2010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,平均亩产可达600公斤以上,较传统栽培方式提高20%以上。
降低成本
旱旱管栽培方式简化了生产流程,降低了劳动强度,节约了生产成本。
保护生态环境
该技术采用有机肥为主,减少化肥使用,降低土壤污染,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等方法,减少农药使用,保护生态环境。
适应性强
该技术适用于沿淮地区多种土壤类型,具有较强的适应性。
DB34/T 1228-2010《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》是一项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技术标准,在实际生产中,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,灵活运用该技术,提高籼稻产量,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