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B42/T 1817-2022标准深度解析,水稻秸秆还田油菜技术规程实操应用
《DB42/T 1817-2022 标准解读》对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深入分析,实践应用表明,该规程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,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,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方向,为了提升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,降低化肥农药的用量,保护生态环境,我国在水稻秸秆还田和油菜生产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,在此背景下,DB42/T 1817-2022《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生产技术规程》应运而生,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尽解读,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与意义。
DB42/T 1817-2022规程概览
DB42/T 1817-2022规程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、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联合编制,于2022年正式颁布,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生产的全流程,涵盖了品种选择、播种技术、田间管理、病虫害防治、收获等多个环节。
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生产技术规程的核心要点
品种选择
规程建议根据当地气候、土壤条件,挑选适应性强、抗病、抗倒伏的油菜品种,在水稻秸秆还田区域,应优先选择耐旱、耐湿、耐盐碱的品种。
播种技术
规程要求根据当地气候、土壤条件,科学设定播种时间,通常情况下,油菜播种时间宜在水稻收割后20-30天,播种量需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进行调整,确保每亩播种量在20-30公斤。
田间管理
(1)施肥:规程提倡采用测土配方施肥,根据土壤养分状况,合理施用氮、磷、钾等肥料,播种前,每亩施用有机肥1500-2000公斤,复合肥50公斤。
(2)水分管理:保持土壤湿润,避免干旱和渍害,播种后,及时灌水,生长期间,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,适时灌溉。
(3)除草:及时除草,防止杂草与油菜竞争养分、水分和光照,可选用化学除草剂或人工除草。
病虫害防治
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,制定防治方案,主要防治对象包括菜青虫、蚜虫、纹枯病、霜霉病等,可采取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。
收获
在油菜成熟后,及时收获,收获方式可采用机械收获或人工收获,收获后,及时晾晒、脱粒、储藏。
规程的实践与应用
提高资源利用效率
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,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水稻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,改善土壤结构,提高土壤肥力;油菜生产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,降低生产成本。
优化生态环境
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优化生态环境,水稻秸秆还田可减少秸秆,降低大气污染;油菜生产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,降低土壤和水体污染。
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
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,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,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、优化生态环境,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。
DB42/T 1817-2022《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生产技术规程》的制定,为我国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,在实际生产中,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,结合当地实际情况,推广应用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生产技术,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。